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绿色金融推陈出新,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

时间:04-13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217

绿色金融推陈出新,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

自双碳目标设立以来,社会、政府、企业等各个领域发力并提出相关实施方案。对金融机构来说,绿色金融成为近年来的发力重点。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关注并发展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投资,将ESG理念融入到公司治理及日常经营中。那么,当前银行、保险、证券等多个领域的金融机构在ESG方面实施情况如何?发力重点有什么差异?为助力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又做了哪些工作?图/IC photo银行:4家绿色信贷规模过万亿在“30·60”双碳目标之下,绿色金融已成银行业近年来的发力重点。据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,当前已有11家银行在年报中公布了去年的绿色信贷余额情况。这11家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千亿元,其中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、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跻身绿色信贷“万亿俱乐部”,最高的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接近4万亿元。据贝壳财经记者统计,这11家银行绿色信贷增速均超过30%,其中,工行、民生银行的同比增速超过了60%,光大银行、平安银行增速超过50%。绿色信贷大多会被投向节能环保、清洁生产、清洁能源、基础设施绿化、生态保护、绿色服务等相关行业,用于帮助清洁能源发电、轨道交通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。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表示,去年该行加大了绿色信贷的投放,绿色信贷年增长近60%,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增长达到144%。“发展绿色金融符合国家战略导向,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。”王志恒指出,光大银行今年将持续聚焦清洁能源、节能环保、生态环境、基础设施、绿色升级等绿色金融的重点领域,加大信贷资源的配置和支持力度,提升绿色金融业务市场占比。招商银行行长王良也认为,从行业来讲,该行将聚焦绿色产业和制造业,大力提升绿色能源、绿色交通、绿色建筑、节能减排等行业服务力度。交通银行则在年报中指出,“十四五”期末绿色贷款目标为不低于8000亿元,力争达到1万亿元。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则在去年推陈出新,多项首单产品不断出炉。去年,工商银行成功发行100亿元人民币碳中和绿色金融债,为境内首单商业银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。中信银行则表示在2022年发行绿色低碳主题借记卡“低碳财富卡”,并在业内率先上线个人碳减排账户“中信碳账户”,引导公民的绿色消费转型。光大银行也开展绿色产品创新,推出“碳易通”“节能融易贷”及林权抵押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。而招商银行自2022年5月上线全国首个借信双卡碳账户平台“低碳家园”后,持续通过深层次的内部融合与多方位的外部联动,引导居民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,助力消费领域碳减排。此外,多家银行还在年报中指出,将持续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,并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绿色金融。重庆银行在年报中指出,2023年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,紧扣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,全面推广绿色金融服务方案,助推汽摩、建材等传统行业绿色升级,新能源汽车、绿色技术等低碳产业发展壮大。证券:创新绿色产品,承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152只券商一直是A股上市公司中ESG报告披露较高的行业,2021年证券行业ESG报告披露率达96%。贝壳财经记者统计,截至4月10日,已有24家A股上市券商披露2022年的ESG报告(含社会责任报告)。近年来,多家券商启动并制定了“双碳”目标、绿色金融战略规划,推动碳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产品创新。券商“一哥”中信证券在2022年将“董事会发展战略委员会”更名为“董事会发展战略与ESG委员会”,发布《中信证券责任投资声明》等9项ESG管理政策,在公司层面系统性推动责任投资理念的实践。此外,为了提高自身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国家经济转型中的引导作用,多家券商不断尝试ESG理念融入公司治理或经营管理中,建立自上而下的ESG治理架构。其中,部分券商将ESG因素逐步纳入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。据了解,绿色投资仍面临较大资金缺口。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曾预测,中国实现2030年“碳达峰”目标面临的每年资金需求约为3.1万亿元至3.6万亿元,2060年前实现“碳中和”目标则需要在新能源发电、先进储能、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投资超过139万亿元。而根据2021年数据,目前每年资金供给规模仅5256亿元,资金缺口超过2.5万亿元/年。从券商角度来看,近年来,券商积极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,有效发挥绿色债券、IPO、再融资、并购重组、新三板挂牌、发行可转债等融资工具的作用,为新能源、环保、清洁能源、清洁交通等领域的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提供多元融资支持。中证协数据显示,2022年,证券公司承销发行交易所债券4.55万亿元,其中承销(管理)发行绿色公司债券(含ABS)152只,融资金额1716.58亿元,同比增加50只、增长24.71%。贝壳财经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,截至目前,A股市场环保和电力设备行业(据申万行业分类)共有472家公司已完成IPO(首次公开募股)上市融资,首发募集资金超3800亿元;截至3月初,在上交所上市的绿色指数达93只,绿色债券、绿色资产支持证券、绿色ETF(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)合计规模超3800亿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券商以资金配置引导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,绿色产品创新方面的突破不断。从市场熟知的三个“中字头”券商来看,2022年中信证券推出多项创新产品,包括中债-中信证券ESG优选信用债指数,以及全市场首个碳中和指数挂钩收益凭证产品等,聚焦于绿色投资赛道,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绿色资产配置解决方案。中金公司则在多业务板块进行深入探索,其通过绿色债券开展信用衍生品交易,将绿色债券打造成满足全球债券投资者需求的核心资产。2022年,中金公司完成了首单挂钩绿色债券的信用保护工具衍生品交易。中信建投首次推出ESG主题集合资产管理计划,重点投资于ESG指标表现良好、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债券、股票资产。截至2022年底,成立运作3只ESG主题“固收+”产品,总规模约3亿元。今年年初,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、会长安青松公开撰文表示,下一步,将引导证券行业机构充分发挥专业特长,结合结对帮扶工作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新产品、新工具和新业务模式,服务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。保险:上市险企承保端、投资端“双向”发力近年来,ESG在国内蓬勃发展,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,2022年,上市险企在ESG领域有诸多探索实践,甚至已上升至公司战略,覆盖公司治理、公司业务、投资等各个方面。与其他金融机构有所不同,上市险企的业务优势在于保险保障,那么,在ESG领域,保险保障如何发挥作用?在环境方面,上市险企推出了诸多创新保险,以中国平安为例,旗下平安产险创新研发了海洋碳汇指数保险,当海洋环境发生特定变化,导致海带、贝藻类生物受损,碳汇减弱时,平安产险将给予赔偿,损失补偿可用于灾后海洋生物碳汇资源救助、生态保护修复等行动。截至2022年12月末,平安产险已为大连市长海县藻类提供碳汇风险保障40万元,成为首家覆盖“陆地+海洋”生态系统碳汇保险保障服务的险企,累计提供碳汇风险保障4340万元。与传统保险有所区别,绿色保险可以为环境保护、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,对产险公司而言,绿色保险也是公司保险业务的新增长点。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,上市险企也积极发挥健康险等产品的保障功能,如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,中国人寿的健康险乡村振兴系列专属医疗保险产品已为59万人次提供赔付服务。针对农村人口多样化的保险保障需求,中国人寿大力发展涉农业务,2022年为农村人口提供风险保障30.78万亿元,承保3.1亿人次,其中,涉农短期险覆盖9996万农村人口,赔付高达52.24亿元。除了承保端,上市险企还积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、稳定的优势,在多个领域践行可持续发展投资。如中国太保通过债权投资计划、股权投资计划、资产支持计划、产业基金等形式,直接参与绿色项目投资建设,领域涵盖清洁交通、清洁能源、资源节约、循环利用和污染防治、生态环境、基础设施绿色升级、绿色服务产业等。截至2022年末,累计绿色投资超过1500亿元。而新华保险在不动产投资上,则将楼宇的节能环保水平作为重要标准,优先考虑环境友好型建筑。截至2022年底,公司已投资超20亿元绿色建筑,计划未来仍将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投资力度。可以预见的是,险企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,ESG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必不可少。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姜樊 潘亦纯编辑 曲筱艺 李铮校对 杨许丽封图 IC photo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